關(guān)于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解釋: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2、 具體分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
4、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5、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6、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
7、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
8、”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
9、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jié)奏。
10、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
11、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
12、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
13、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14、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
15、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
16、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
17、這是特點之二。
18、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
19、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20、 文學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21、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
22、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nèi)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的主觀內(nèi)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
23、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24、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
25、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
26、“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
27、經(jīng)過轉(zhuǎn)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
28、“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
29、“尋”字又分明顯現(xiàn)出急切訪友的心意。
30、“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
31、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
32、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jīng)歷了幾多轉(zhuǎn)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
33、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4、”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
35、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
36、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
37、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
38、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
39、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xiàn)為曠達。
40、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
41、這種曠達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42、靜靜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樣清澈而明凈。
43、在水中仿佛有綠藻如絲,悠然漂浮,荇菜縱橫,碧波輕漾。
44、環(huán)顧四周原來是亭亭修竹和蒼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
45、竹柏相互交錯迎著微風輕輕搖晃,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46、在寧靜的月光下更有一種說不出的雅韻。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