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介子推得名的地方叫什么,介子推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介子推的故事 談到清明節(jié),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
2、據(jù)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
3、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
4、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
5、為了紀(jì)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6、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7、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推的習(xí)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xí)俗了 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后是兄弟惠公追殺。
8、重耳經(jīng)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9、據(jù)《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10、重耳無糧,饑餓難當(dāng)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nóng)夫們用土塊當(dāng)成飯戲虐了一番。
11、后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12、當(dāng)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13、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涂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14、 注解:“股”非“臀”,意為“大腿”,是介子推,割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救得重耳! 辭官不言祿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jié)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nèi)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分推”。
15、對此,介子推沒有象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
16、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rèn)為忠君的行為發(fā)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并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于“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于處矣”。
17、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
18、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
19、介子推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20、 《呂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21、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
22、”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里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23、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后,后悔自己忘恩負(fù)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24、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 前往綿山尋訪。
25、誰知那綿山蜿蜒數(shù)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26、晉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燒山。
27、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
28、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圍綿延數(shù)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29、后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fā)現(xiàn)了母子的尸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
30、”此后,“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31、又命人葬之于綿山,秦二世時遷葬于故里裴介村。
32、并改綿山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過錯。
33、將一山崗定為介子推名義上的封地——介公嶺,將介子推母子隱居的巖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廟”于綿山腳下柏溝村南的柏樹林之中,又命將定陽縣改名為介休縣。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