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學記原文及翻譯及解讀pdf,學記原文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禮記·學記》白話解禮記卷十八前言:本篇記述學習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論及教學為師的道理,與大學發(fā)明所學的道術,相為表里,故甚為宋代理學所推崇,以為《禮記》除〈中庸〉、〈大學〉之外,唯〈學記〉、〈樂記〉最近道。
2、 按:本篇談親師敬業(yè),是學者初入學時不可不知的事,比較大學所談深奧的理論方法,更切于實用。
3、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
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易解:引發(fā)思慮,廣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聲,不足以感動群眾。
5、親自就教于賢者,體念遠大的利弊,雖能夠感動群眾,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6、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8、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9、《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
10、」其此之謂乎!◎易解:雖然是質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經過琢磨,也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皿;人雖然自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肯學習,也不會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
11、所以古時候的君主,建設國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為最優(yōu)先、最重要的工作。
12、《尚書·兌命篇》說:要自始至終常常想到學習。
13、就是這個意思。
14、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5、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17、故曰:教學相長也。
18、《兌命》曰:「學學半。
19、」其此之謂乎?◎易解:雖然有好菜擺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義理),如果不去學習,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貴。
20、所以說:學習過后才知道自己的學識不夠,教人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識不通達。
21、知道不夠,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學。
22、知道有困難不通達,然后才能自我勉勵,發(fā)奮圖強。
23、所以說:教與學相輔相成的。
24、《尚書·兌命篇》說:教別人能夠收到一半學習的效果,教學互進。
25、是這個意思。
26、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27、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28、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29、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進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30、記曰:「蛾子時術之。
31、」其此之謂乎學。
32、◎易解:古時候教學的地方,一家中設有「私塾」,一黨中設有「庠」(五百家為黨),一個遂中設有「序」(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遂),一國之中設有「太學」。
33、每年都有新生入學,隔年考試一次。
34、入學一年之后,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于學業(yè),樂于與人群相處;五年考察學生是否博學篤行,親近師長;七年時考察學生在學術上是否有獨到的見解,及對朋友的選擇,這時候可以稱之為小成。
35、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
36、這時候才能夠教化人民,移風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都來歸附。
37、這是大學教育的方法與次第。
38、古書說:螞蟻時時學習銜泥,然后才能成大垤。
39、就是這個意思。
40、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41、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42、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43、其此之謂乎。
44、◎易解:大學開學的時候,學生都穿著禮服,以蘋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先練習《詩·小雅》及《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勸勉學生以蒞官事上之道;擊鼓召集學生,正式打開書篋(書包),希望學生以謙遜謹慎的態(tài)度學習;夏楚兩物(教鞭)是用來警惕鞭策學生,收到整肅威儀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實施以前,天子、諸侯不急著到學校去視察,為的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發(fā)展志向;教師常常觀察學生,但是并不輕易發(fā)言,等到適當?shù)臅r候再加以指導,是要使學生自動自發(fā)(《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至于年幼的學生,只聽講而不能亂發(fā)問,是因為學習要按照進度順序(次第)進行。
45、這七項是教學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46、古書說:凡學習做官,領導人民,先學習管理事情,要作一個讀書人先學習立志。
47、就是這個意思。
48、(志者存心也,志氣志氣,志者氣之導,心之引也。
49、)大學之教也,時。
50、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
51、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52、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53、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
54、《兌命》曰:「敬孫務時敏,闕修乃來。
55、」其此之謂乎。
56、◎易解:大學施教是講究方法的,是順著時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學生下課及放假的時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課業(yè)。
57、(宋人改為:「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
58、」句讀略有不同。
59、)學習要有方法,如果不從『操、縵』這些小曲學起,指法不純熟,琴、瑟就彈不好;不從通曉鳥獸草木,天時人事學會譬喻,詩就作不好;不學會灑掃應對,禮節(jié)就行不恰當,對于六藝等技藝沒有興致,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60、所以君子在學習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現(xiàn)在外,不論休息或游樂的時候,都念念不忘,能夠這樣,才能安于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
61、能夠這樣雖然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62、《尚書·說命篇》說:恭敬謙順,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63、就是這個意思。
64、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shù),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
65、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yè),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易解:現(xiàn)今之教人者,口里雖然念著書本,心里并不通達,故意找些難題來問學生,講一些枯燥無味的名物制度,讓人聽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學生明不明白。
66、而且教人時沒有一點誠意,又不衡量學生的程度與學習能力;對學生的教導違反情理,學生求學也違逆不順。
67、如此一來,使得學生愈來愈厭惡學習而且憎惡師長;以學習為難為苦,而不明白學習的快樂與好處。
68、雖然課業(yè)勉強讀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
69、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70、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預,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為孫,相觀而善之謂摩。
71、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72、◎易解:大學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惡的念頭未發(fā)生之前,就用禮來教育,來約束禁止,這就是預備、防備的意思(古德所謂防患于未然是也)。
73、當學生可以教誨的時候才加以教導,就叫做合乎時宜。
74、依據(jù)學生的程度,不跨越進度,不超出其能力來教導,就叫做循序漸進。
75、使學生互相觀摩而學習他人的長處,就叫做切磋琢磨。
76、這四種教學方法,是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77、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僻廢其學。
78、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79、◎易解:邪惡的念頭已經發(fā)生,然后再來禁止,因為錯誤的觀念已經堅不可拔,教育亦難以勝任。
80、適當?shù)膶W習時期過了才去學,雖然努力苦學,也難有成就。
81、東學一點西學一些,卻不按照進度學習,只是使頭腦混亂毫無條理而已。
82、沒有同學在一起研討,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單落寞而少見聞。
83、結交不正當?shù)呐笥?,會導致違背師長的教訓,不良的習慣,會荒廢自己的學業(yè)。
84、這六項,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原因。
85、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
86、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87、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88、◎易解:君子已經知道教育之所以興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為人師表了。
89、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曉喻,讓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導,而不去強迫別人服從;對待學生嚴格,但并不抑制其個性的發(fā)展;加以啟發(fā),而不將結論和盤托出。
90、只引導而不強迫,使學習的人容易親近。
91、教師嚴格而不壓抑,使學生能夠自由發(fā)揮,得以充分發(fā)展。
92、只加以啟發(fā)而不必全部說出,使學生能夠自己思考。
93、(以免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人親近又能自動思考,這才是善于曉喻了。
94、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95、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96、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97、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就其失者也。
98、◎易解: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
99、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
100、這四種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這些缺失。
101、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增長優(yōu)點挽救過失的。
102、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103、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104、◎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聲中流連不忘,善于教學的人,能使人繼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105、教的言語雖然簡要卻通達曉暢,含蓄而允當,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繼承其志了。
106、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
107、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108、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109、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
110、」此之謂乎。
111、◎易解:君子知道求學深淺難易的順序,對于個人的特性差異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
112、能廣泛地曉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師;能夠作老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作領袖。
113、所以能作一個好老師,就是學作領袖的開始。
114、所以選擇老師不可以不謹慎。
115、古書說:三王(伏羲神農黃帝稱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對老師的選擇都很慎重。
116、就是這個意思。
117、學之道,嚴師為難。
118、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119、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
120、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121、◎易解:求學的道理,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
122、老師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學問才會受到敬重。
123、真理學問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會敬重學問,認真學習。
124、所以君主不以對待部屬的態(tài)度來對待臣子的情形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祭祀時,臣子擔任『尸』的時候,另一種就是擔任君主老師的時候。
125、大學的禮法,對天子授課時,老師不處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126、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127、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128、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
129、此皆進學之道也。
130、◎易解:善于學習的人,老師很安閑,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學生更把功勞歸諸于老師教導有方;對于不善學的人,老師教得很辛苦,效果卻僅得一半,學生反而歸罪于老師。
131、善于發(fā)問的人,好比砍伐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的軟處開始,慢慢的擴及較硬的節(jié)目,時間久了,木頭自然分解脫落;不善發(fā)問的人,使用的方法剛好相反。
132、善于回答問題的人,有如撞鐘,輕輕敲打則響應得小聲,重力敲打,則響應的聲音就很響亮,一定要打鐘的人從容不迫,然后鐘聲才會余音悠揚傳之久遠,不善答問的人剛好相反,這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133、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134、必也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后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135、◎易解:自己沒有心得,沒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夠資格作老師。
136、一定要學生提出問題,才加以解答;學生心里有疑難,沒有能力表達時,老師才加以開導;老師開導了,學生仍然不明白,雖然暫時放棄指導,等待將來也是可以的。
137、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138、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139、◎易解:良匠的兒子,想必也能學習補綴皮衣(古代工藝相近);良弓的兒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剛學駕車的小馬,都事先把小馬系在車后,而車子就在馬的前面,讓馬跟著學習。
140、君子觀察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學的志向了。
141、古之學者,比物丑類。
142、鼓無當于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143、水無當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
144、學無當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145、師無當于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146、◎易解:古時候的學者,能夠分析比較事物的異同之處,匯整成一類,譬如:鼓的聲音并不相當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沒有鼓的調和就顯得不和諧。
147、水的顏色并不相當于五色當中的任何一種,然而五色的配合,沒有水為之調和就無法鮮明。
148、至于學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種官職,然而任何一種官職,不經過學習就沒有辦事的能力。
149、又如老師,他不是人倫中的任何一種親屬關系,但是任何一種親屬,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誨,就不懂得人倫之間的關系了。
150、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151、」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學矣。
152、◎易解:偉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種職務;偉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種事物;真正偉大可貴的誠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時雖不相同,卻運轉不停,是最準確的守時。
153、如果能了解這四種情形,就可以立志學習偉大了。
154、三王之祭川也。
155、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156、此之謂務本。
157、◎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頭根本,海是河流的歸處,先本而后末,這叫做『務本』。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