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別體紀傳體編年體的區(qū)別,國別體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國語》、《?戰(zhàn)國策》、《三國志》。
2、《國語》《國語》,又名《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
3、相傳為春秋末魯國的左丘明所撰,但現(xiàn)代有的學者從內容判斷,認為是戰(zhàn)國或漢后的學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
4、《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凡二十一卷(篇),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記事。
5、記事時間,起自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戰(zhàn)國之交,前后約五百年。
6、2、《?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
7、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wèi)、中山各國之事。
8、記事年代起于戰(zhàn)國初年,止于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
9、《戰(zhàn)國策》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zhàn)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游說之士的實戰(zhàn)演習手冊。
10、該書亦展示了東周戰(zhàn)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zhàn)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11、《戰(zhàn)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tǒng)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
12、《戰(zhàn)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jīng)叛道之書”。
13、“《戰(zhàn)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
14、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后世學者所詬病 。
15、”作者并非一人,成書并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
16、3、《三國志》《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17、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jù)的基本材料。
18、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采集,僅得十五卷。
19、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產(chǎn)物。
20、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21、《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于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jīng)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guī)范。
22、擴展資料:中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jīng)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
23、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
24、除少數(shù)是個人著述(如史記的《史記》、范曄的《后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25、2、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由著名學者創(chuàng)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qū)分。
26、比如《漢晉春秋》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
27、3、野史有別于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28、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
29、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30、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別體。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