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彝族文化簡介100字,彝族文化簡介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彝族的舞蹈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打歌》: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于云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qū)、云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之中。
2、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 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
3、現(xiàn)存于云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制于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shù)氐奈钁B(tài)。
4、每當節(jié)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5、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
6、《煙盒舞》流行于云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qū)。
7、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
8、“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一體,主要傳統(tǒng)段子有《啞巴砍柴》、《鴿子度食》等,舞姿優(yōu)美輕盈、活潑風趣。
9、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是一種表現(xiàn)人物、具有故事情節(jié)的歌舞小品。
10、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jié)目達百余種。
11、當?shù)厮鱾鞯摹笆侨瞬惶遥谆顜资辍钡目陬^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占據(jù)的重要地位。
12、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于云南省紅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一種圓圈舞。
13、曲調(diào)歡愉跳躍,節(jié)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
14、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云南省中部地區(qū)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
15、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jié)”不可缺少的舞蹈。
16、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qū)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
17、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zhuǎn),來模仿鷹、熊的姿態(tài)。
18、該舞現(xiàn)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19、 以上五種類型的彝族民間舞蹈,如剔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tǒng)民間舞蹈所作的修飾,還原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遠古時代模擬動物的情態(tài),看到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
20、前四類舞蹈源于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 祟拜有密切關系。
21、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yōu)美、高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并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今天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22、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jié)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源于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
23、現(xiàn)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fā)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高度上遠遠超過了漢族《高蹺》,但卻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藝。
24、 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
25、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他們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匯。
26、此外,在“跳宮節(jié)”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zhàn)爭的痕跡,以及戰(zhàn)士出征、作戰(zhàn)、勝利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
27、這種人們手持器械的舞蹈,與羌族的《鎧甲舞》在表現(xiàn)形式上大致相同。
28、 現(xiàn)經(jīng)加工并搬上舞臺的著名舞蹈《紅披氈》、《阿細跳月》、《快樂的諾蘇》等。
29、以跳躍歡騰的旋律表現(xiàn)了彝族人民生氣蓬勃的生活而蜚聲藝壇。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