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烏臺詩案,記承天寺夜游背景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1.試想蘇軾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貶官到黃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賞月 2.為何尋張懷民?心有靈犀 3、作者用妙筆繪美景,請問作者用筆的巧妙之處體現(xiàn)在哪里? 虛實相生,聯(lián)想巧妙,無一字提到月,卻“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2、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如臨其境。
3、 “背面敷粉”(即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樣的月色?——欣賞圖片,品讀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
4、 (從具體的描寫句中感受,在下面橫線上寫出一個比較恰當?shù)脑~) 空靈、清麗、淡雅、皎潔 的月色 4.其間有怎么的情感變化起伏? 欣然—無與為樂(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動)—尋(急切訪友的心意)—亦(“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與步(平和從容) 5、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 貶官的悲涼、落寞,賞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達觀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致時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得——月夜處處都有,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賞它。
6、“閑”是相對“忙”來說的,由于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
7、一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有閑賞月的欣喜,這使我們看到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哲學。
8、正因如此,作者筆下的月夜才會那樣空靈,皎潔。
9、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10、 6、抒情即寓于敘事、寫景之中。
11、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12、作者和朋友的“閑”,在文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明確〗: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于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細、清楚,兩個人都很“閑”。
1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游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
14、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
15、 7、“閑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
16、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17、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18、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19、 7、蘇軾作文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
20、 六、延伸: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一段話很精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
21、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22、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
23、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24、”(《文說》) ※為何蘇軾在被貶后卻依舊有此閑情呢? 儒、道、禪的融合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1037-1101),21歲出蜀進京時,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yōu)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奮厲有用世之志。
25、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
26、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tài)度,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
27、44歲時遭遇“烏臺詩案”,險遭不測。
28、晚年貶海南,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的超越態(tài)度、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消解痛苦。
29、 所以蘇軾,既執(zhí)著人生又超然物外——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生活情趣和創(chuàng)作活力。
30、故黃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創(chuàng)作高峰——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31、”(《自題金山畫像》)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 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 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32、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 個音符都閃耀著銀色的寒光,都傾訴著作者皎潔而悲涼 的情懷;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 生的難能可貴。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