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原詩,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例子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浮球之智。
2、司馬溫公,倒有破甕救兒之謀;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一個正字參朋比。
3、)(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吳周瑜,(七歲學(xué)文,九歲習(xí)武,)一十三歲(官)拜(為)水軍都督,(統(tǒng)帶千軍萬馬)執(zhí)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quán),施苦肉、獻(xiàn)連環(huán)、借東風(fēng)、借雕翎、火燒戰(zhàn)船,使曹操望風(fēng)鼠竄,險些命喪江南。
4、雖有臥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dāng)中之魁首。
5、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
6、幼年與孫策相識,結(jié)為生死之交。
7、后孫策脫離袁術(shù)自立后,周瑜主動投奔孫策。
8、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zhàn)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
9、孫策平定江東后,周瑜任水軍都督。
10、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quán)說“外事不決問周瑜”。
11、孫權(quán)繼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
12、208年,孫權(quán)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
13、208年,曹操南下,目標(biāo)直指江東,孫權(quán)戰(zhàn)和未定。
14、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yuǎn)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quán)決定與曹操一戰(zhàn)。
15、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
16、赤壁之戰(zhàn)后,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拼死取下了南郡。
17、隨后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quán),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quán)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ゐB(yǎng)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quán)要提防劉備。
18、210年,周瑜領(lǐng)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fā)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
19、孫權(quán)聞訊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20、二十七歲的霍去病早就少壯魁偉,英威高雄,提兵十萬橫邊朔,北擊匈奴王庭,封鎖狼居胥了;比爾蓋茨已經(jīng)投筆從商,開始為信息時代的微軟帝國奠基;雄姿英發(fā)的三國周郎赤壁,青春儒鋼,談笑間檣櫓與百萬雄師灰飛煙滅。
21、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所謂“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22、霍去病 19歲封驃騎將軍晏殊7歲中進(jìn)士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shè)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張也點頭贊許,有感而發(fā)道:“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明顯、就應(yīng)了他所求之事吧!可惜!可惜!我膝下無子,要得你這樣一子劉秀陳元方,名紀(jì),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
23、在《世說新語》里,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guī)箴》《夙慧》六門。
24、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nèi)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nèi),嚴(yán)若朝典。
25、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余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26、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
27、“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實(音為“實”,字為寶蓋頭下面一個“是”)曾經(jīng)是那里的行政長官,所以后人稱他為“陳太丘”。
28、這人為官清廉,家里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
29、應(yīng)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后挑著行李。
30、到了宰府,主人設(shè)宴招待他們,當(dāng)時的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
31、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
32、既至,荀使叔慈應(yīng)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33、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34、」)這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成為當(dāng)?shù)氐钠媛?,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后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35、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yīng)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么兩個才學(xué)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并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
36、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夸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yè)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fù),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里,要老爺子下結(jié)論。
37、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xué)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yōu)劣??!”(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
38、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39、」)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shù)臎Q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shù)陌l(fā)自內(nèi)心的得意和贊賞,以及后來長文孝文的才學(xué)出眾,卻不由得后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復(fù)何求!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并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
40、“難” 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一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
41、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里,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
42、不過后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43、陳元方自幼就非常出色,《世說新語》里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
44、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
45、后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dāng)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jīng)走了。
46、”那人便發(fā)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fā),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47、”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yán)锵聛?,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jìn)了自家的大門。
48、(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49、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0、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51、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5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53、」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54、」友人慚,下車引之。
55、元方入門不顧。
56、)作者借陳紀(jì)的責(zé)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
57、陳元方小小年紀(jì),說話行事鎮(zhèn)靜沉著,面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yán),逼得對方無言可答,并以拂袖進(jìn)門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嘆服。
58、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仆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
59、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xù)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干米飯煮成了稀粥。
60、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只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
61、陳老爺子于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么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復(fù)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
62、”(《夙慧》之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63、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jìn)火,俱委而竊聽。
64、炊忘著簞,飯落釜中。
65、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
66、」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仿佛記之。
67、」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
68、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這么愛學(xué)習(xí),內(nèi)心非常欣慰,對于一些因勤學(xué)導(dǎo)致的細(xì)小疏漏并不責(zé)糾。
69、相信那天的賓客,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水準(zhǔn)應(yīng)該也是非常高的,也斷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沒準(zhǔn)還在吃飯的時候,將兩個孩子都喊過來一起吃,一邊吃一邊繼續(xù)談?wù)搶W(xué)問品行的話題。
70、這個故事是《世說新語》的《夙慧》門的第一條,可見作者的推崇程度。
71、陳元方兄弟后來均以博學(xué)多才而天下聞名,這和他們從小所具有的良好學(xué)習(xí)氛圍,以及他們自身勤學(xué)苦練積極學(xué)習(xí)有著最直接的關(guān)系。
72、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大家世族,父親又是政府官員,對人情世故官場狡詐自小就看得非常清楚。
73、曾經(jīng)有人千方百計用言語誘導(dǎo)他評論當(dāng)朝和自己的父親,陳元方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會在對方用心險惡的情況下說出來,而是改評論古人,既不違心,又使對方抓不住什么把柄(見《言語》之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
74、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75、」「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
76、」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77、』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
78、」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
79、」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
80、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81、」客慚而退。
82、)其機智應(yīng)變可見一斑。
83、他11歲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評論他父親陳老爺子在太丘的政績,陳元方以非常驕傲自豪的語氣評論父親的功績,認(rèn)為父親很了不起。
84、不想袁公聽了,微微一笑,說:“我以前曾經(jīng)也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呀,是你父親學(xué)了我的做法了,還是我效仿了你父親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xué)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
85、不想小小的陳元方脫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為官方式的做法一樣可以理解,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見《政事》之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
86、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yuǎn)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87、」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
88、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
89、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90、」)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yán),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91、關(guān)于這個故事,還有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孩子,但是所歸屬的門類既不是在專門說早慧兒童故事的《夙惠》門,也不是在一般言論記載的《言語》門,而是在專門記載官員施政方式的《政事》門,可見后人對此事評價是如何的高了。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