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理解ldquo仁義攻守之勢的區(qū)別?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首先,這種注解,與全文所述或者未述的史實不符.按照這一注解,仁義不施就是攻守之式異的原因,而為何攻守之勢呢?攻,指秦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國,奪取全國政權的時候.守,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見課本84頁注解部分)作者所謂攻守之勢異,指的是秦要統(tǒng)一全國,自然要對山東諸侯采取攻勢,逐步消滅它們;而是在統(tǒng)一全國之后要防止人民顛覆它的政權,這就轉入守勢了(《教師教學用書》167頁).這兩處是一致的.按照這種理解,主旨句的注解與史實就發(fā)生了矛盾.因為,文章所述史實,從秦孝公時的商鞅到始皇時的李斯,都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從秦孝公所謂窺周室到惠文、武,昭襄的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再到秦始皇的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也無絲毫的仁義可言,而是高詐力的策略,但是攻守的形式依然發(fā)生了變化,秦國統(tǒng)一天下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由此,何來就因為沒有實行仁政而使攻守形式發(fā)生了變化之說?其次,這種注解即不符合賈誼的思想,也不符合文章的寫作意圖.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鮮有的活躍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實際是儒法兩家的對立.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初年,只間隔了秦王朝數十年短暫歷史,加之賈誼的生活年代,又早于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的提出,因而,賈誼受法家思想的影響就不可避免,只能說,他發(fā)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冊115頁),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屬于儒家一派(《教師教學用書》170頁).換言之,賈誼的思想并非純粹的儒家思想,他對秦國的發(fā)展直至統(tǒng)一天下的原因,不可能站在純粹的儒家立場上去評價,這點在《過秦論》中篇能夠得到印證.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因此,不難看出,賈誼眼里攻守之勢變化的真正原因是高詐力.它所主張的攻守之勢發(fā)生變化之后,要相應的改變治國的策略,即取與守不同術也.這樣理解賈誼的政治思想,才能準確把握全文的寫作意圖.西漢初年,在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的戰(zhàn)亂后,社會生產力遭到極大的破壞,人民待休養(yǎng)生息.作者寫此文,意在以史為鑒,告誡西漢統(tǒng)治者,莫要重蹈亡秦覆轍.因而,在秦由攻勢轉為守勢的問題上,作者并未強調實施仁義的重要,所以,仁義不施的結果只能是秦王朝的滅亡,而不能是攻守之勢的變化.綜合以上分析,這一注解要么影響學生對文章寫作意圖的準確把握,要么出現學生對攻守之勢理解偏頗,即把秦王朝統(tǒng)一天下后對人民的統(tǒng)治理解為攻,把鎮(zhèn)壓人民反抗理解為守,其核心表現為秦王朝由主動變?yōu)楸粍?那么,應該如何注解此句?筆者以為,而當注解為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全句可譯為:(就是因為)沒有實行仁義,但攻守的形式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