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作者是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王 之 渙 王之渙,或作王之奐,字季凌,盛唐著名詩人,至今享有盛譽。
2、如此名流,新舊《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
3、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王之渙的一些情況。
4、 《唐才子傳》說王之渙為薊門人,或因他少有俠氣、從五陵年少游、擊劍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銘記載,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太原)為其原籍,家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
5、墓志銘說王之渙卒于天寶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歲,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6、 王之渙出身于太原王家,為當時望族。
7、他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后魏絳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絳州的。
8、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9、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縣令。
10、父王昱,鴻臚主簿、浚儀縣令。
11、從曾祖到父親,雖然皆為官,但均為小官。
12、王之渙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聰穎好學,年齡還不到 20 歲,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壯,便已窮經(jīng)典之奧。
13、不知何故,王之渙未走科舉之途,而以門子調(diào)補冀州衡水主簿。
14、任衡水主簿時,王之渙父母均已去世,衡水縣令李滌將三女兒許配給他。
15、 王之渙與李氏的婚姻,可能還有一段羅曼史。
16、開元十年( 722年)兩人結(jié)婚時,王之渙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
17、縣令的千余,嫁給父親部屬、35歲又已婚的小小縣尉,頗耐人尋味。
18、這一定是為王之渙的才華所傾倒。
19、 王之渙才高氣盛,不愿為了衡水主薄的卑職而折腰,加上有人誣陷攻擊,他便憤然辭官而去,“遂化游青山,滅裂黃綬。
20、夾河數(shù)千里,籍其高風;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
21、雅談珪爵,酷嗜閑放。
22、”在家過了15年閑散自由的生活。
23、后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于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
24、后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
25、他在職風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shù)匕傩辗Q道。
26、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于官舍。
27、 靳能在墓志銘中稱王之渙“孝聞于家,義聞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可謂對王之渙一生的完美概括。
28、 李氏嫁給王之渙后,兩人恩愛。
29、王之渙在家賦閑 15 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
30、王之渙再入宦場,生活剛有了轉(zhuǎn)機,卻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歲而守寡。
31、王之渙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
32、因正之渙有前妻,兩人竟不能合葬。
33、 因史料關(guān)系,后世對王之渙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為一個名詩人,卻幾乎盡人皆知。
34、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涼州詞》,即“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3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歷代被人們廣為傳誦,被章太炎先生稱為“絕句之最”。
36、《登鶴雀樓》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為千古名句。
37、王之渙的詩流傳下來的甚少,今可見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渙詩名與宇宙共存。
38、 王之渙詩名,不但后世萬分景仰,即他在世時,便已聲震海內(nèi)。
39、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暢當?shù)让娙私挥?,所作之詩“傳乎樂章,布在人口”?/p>
40、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便可說明當時人們對王之渙詩名的崇拜。
41、開元中,王之渙與王昌齡、高適齊名。
42、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來旗亭小飲,正好有10多個梨園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來此會宴,他們?nèi)吮阍谂赃呉幻婵净鹨幻嬗^看。
43、王昌齡提議說,我們各擅詩名,究竟誰勝于誰,今天我們可看她們所唱誰的詩多,誰便為優(yōu)者。
44、第一個歌妓唱的是王昌齡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在壁上為自己畫了一道。
45、第二個唱的是高適的“開篋淚沾臆”,高適也為自己畫了一道。
46、隨后王昌齡又添得一道。
47、王之渙說,這幾位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
48、應(yīng)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誰的詩。
49、若唱的不是我詩,剛終身不敢與你們二位爭衡了。
50、待那名妓唱時,果然為王之渙之詩,三人不覺開心笑起來。
51、諸伶因他們大笑而見問,知是王之渙等,非常高興,即拜請他們?nèi)讼?/p>
52、旗亭畫壁,遂成典故。
53、元人還編成雜劇上演。
54、從此可見當時王之渙詩名之盛。
55、 如此有才華之人,可惜終不見用,天也不假其年。
56、這也是一切有才華的正直知識分子的常見結(jié)局。
57、他的詩雖只流傳下六首,但這寥寥數(shù)首,確為我國古典文學寶庫的精華。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