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為什么要吃艾粄
早在千年前,葛洪、鮑姑夫婦就將艾草作醫(yī)藥之用,鮑姑運用紅腳艾制作成艾條醫(yī)治百姓。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小吃——艾粄,便是使用艾草制作而成,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图业貐^(qū)流傳著一句民俗:“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叫清明粄,散發(fā)著濃濃艾葉香,具有祛濕、暖胃等功效,是當?shù)氐奶厣〕?,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也是客家獨特的清明文化。用傳統(tǒng)古法制作的艾粄,傳承的不單是味道,更重要的是養(yǎng)生文化。每逢清明節(jié)前后,也就是艾草長得最鮮嫩的時期,客家人就會出外采摘艾草,與糯米粉一起制成艾粄。清明時節(jié)天氣陰濕,而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吃艾粄正好適合祛濕溫補,所以有了吃艾粄,身體強健之說。
艾粄是什么艾粄本質(zhì)上是糯米制品,是客家飯的一種,屬于當?shù)氐奶厣珎鹘y(tǒng)小吃。每當清明節(jié)來臨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客家人都會在祭祀的途中,采摘自然的艾草,然后做上這么一道風味十足的小吃。而現(xiàn)在,艾粄不僅僅是客家當?shù)貍鹘y(tǒng)小吃,甚至廣泛流行于福建地區(qū)、江浙地區(qū),融入了福建、江浙地區(qū)的特色做法,具有了當?shù)靥厣?,也有了新的名字——“青團”。
艾粄怎么做首先準備好生粉、糯米粉、新鮮的艾草嫩芽和白砂糖、水。把生粉和糯米粉按1:1的比例混合到一個干凈的大盤子里混勻備用。 煮一鍋水,待水沸騰時將新鮮的艾葉倒入鍋內(nèi),不要蓋蓋,繼續(xù)煮至水開,即可撈出,瀝干水分。待艾葉冷卻后,擰干多余的水分,放置在砧板上,用刀背將艾葉剁碎后裝盤備用(不要用刀刃剁,剁出來口感不好)。 將處理好的艾草、糯米粉、生粉、糖(糖加適量,按個人口味增減)混合到一個大盤子里,往米粉里慢慢加水,少量多次,邊揉面團邊加水,將米粉與艾葉充分混勻,直至面團成型(面團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以不粘手為宜)。 將炒制的花生仁、芝麻研磨成粗粉。 將研磨好的花生仁、芝麻與適量白砂糖混勻作為備用餡料。 將香蕉葉洗凈,裁成小塊,平攤在蒸籠上。蕉葉是用來盛放艾粄,以至于不相互粘黏的。 取一小團如乒乓球大小面團,揉捏成餅狀(不要太薄,否則會漏餡),倒入兩茶匙的餡料,像包包子一樣,把餡料包起來。 把裹好餡料的艾粄貼著香蕉葉放與蒸籠里蒸25至30分鐘就可以了。
艾粄是哪里的特產(chǎn)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種,是一種美味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屬于客家菜。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功能。艾草制糕點是廣泛流行于我國江浙地區(qū)、客家地區(qū)、閩南地區(qū)及潮汕、廣府地區(qū)的傳統(tǒng)糕點,江浙地區(qū)稱“青團”,粵東及客家地區(qū)稱“艾粄”,粵北及江西地區(qū)一般稱“艾米果”或“艾糍”,閩南和潮汕地區(qū)稱“艾粿”,廣府地區(qū)稱“艾餅”。各地的制作方法及相關習俗都大同小異,甜餡或咸餡、清蒸或煎炸的食用方法各有千秋。江浙一帶通常包入豆沙餡或其他甜餡制成團狀;而客家人一般將艾粄壓成扁圓狀,甜味為主;江西地區(qū)喜歡裹肉餡并且捏成餃子形。
文章來源:7麗女性網(wǎng)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