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華詩詞學(xué)會入會申請表下載,中華詩詞學(xué)會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4月16日 22:54 如何寫詩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起源、始末的。
2、詩歌并不例外。
3、如所周知,詩是一種可以歌詠的 韻文。
4、詩和其他藝術(shù)形式一樣,起源于勞動。
5、它是為協(xié)調(diào)勞動節(jié)奏而產(chǎn)生的。
6、最初的詩 歌,是人類的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
7、舊詩起初也是如此。
8、在文學(xué)史上,一般提到舊詩,都把它分為兩種體裁,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9、 這所謂古體詩和近體詩,并不完全是以時代而劃分的,那只是一種體裁的叫法。
10、大家不 要在字義上引起誤會。
11、至于新詩,即白話文的自由詩,不在舊詩之列,也不要誤會它是 近體詩。
12、所謂近體詩(又稱近體詩,那是古人的叫法),這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
13、它們由齊、 梁時代的"新體詩"開始由不大講究規(guī)律的詩格,轉(zhuǎn)入極度講究的了。
14、詩人沈約在這一方 面,建立了一套音的理論,首先就奠定了律詩的基礎(chǔ)。
15、初時只限于五言,七言是由唐代 人所創(chuàng)造的。
16、律詩和絕句是近體詩的兩大部分。
17、如果明了律詩的格律,絕句也可以了然;因為絕句是 隨著律詩而來的。
18、律詩的格律也分五言、七言,是一種每首八句的詩體。
19、它們由一定的平仄和對偶,有和 諧的音節(jié),有整齊的章句。
20、作者不能自由地逾越其范圍和限制。
21、所謂平仄,就是每一個字,都有平、上、去、入四聲之分。
22、不屬于平聲的,就是仄聲。
23、 關(guān)于這,我們下面再作詳談。
24、律詩、絕句每一句都受固定的平仄的限制。
25、所謂對偶,就是律詩中間四句,必須再字面上成為排偶一對對子,相對成為兩聯(lián)。
26、首尾 四句不排。
27、三、四兩句,稱為"前聯(lián)"或"頷聯(lián)";五、六句,稱為"后聯(lián)"或"頸聯(lián)"。
28、這些對 句,好比門的雙扉,車的兩輪,凡是虛字和實字,均須銖兩悉稱。
29、有意對、事對、正對? 反對、方法很多,這里不妨先舉白居易一首題為《草》的五言律詩來看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30、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31、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32、從這首詩不難看出,第三、四句是一幅對子;第五、六句又是一幅對子。
33、但開頭和結(jié)尾 兩句都不用對仗。
34、至于平仄呢?下面我們先來弄清"四聲",再談律詩、絕句怎樣運(yùn)用這些平仄。
35、四聲和平仄我們已經(jīng)說過,寫舊詩,特別是格律嚴(yán)謹(jǐn)?shù)穆稍?、絕句,必須遵守固有的平仄限定。
36、 什么叫做平仄呢?對聲韻有點(diǎn)常識的,當(dāng)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完全沒有留意過這一 方面的話,那就大有說明一下的必要了。
37、所謂平、仄,那就是每一個字的平聲和仄聲。
38、 怎樣才叫平聲,又怎樣才叫仄聲呢?原來中國自東晉以后,人們做詩作文,都非常講究 聲調(diào)。
39、齊朝的周颙和梁朝的沈約,都在這一方面著有專書,把每一個字的聲調(diào),調(diào)為 平、上、去、入四聲。
40、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41、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
42、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
43、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
44、至于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45、說得更明白一點(diǎn),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diào),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于平聲,便屬于仄聲(即上、去、入)。
46、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47、如果把這四聲調(diào)熟,那么,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
48、這里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diào)熟一些,請看下面:因(陰)、忍(上)、?。ㄈィ?、一(入);人(陽)、忍(上)、?。ㄈィ?、日(入);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49、把四聲調(diào)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這樣,我們才可以談這些平仄再舊詩中是如何被安排的。
50、五言律詩的平仄律詩,是舊詩“近體詩”中一種最流行的形式。
51、所謂“律”,是含有規(guī)律的意思的。
52、這些規(guī)律,包括平仄的限定,字句的長短,對偶的工整,等等。
53、現(xiàn)在,先說平仄。
54、律詩在字句上,一般有五言、七言兩種。
55、如寫五言,平仄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56、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57、這些平仄,共八句。
58、一般學(xué)做舊詩的人,都先要把它念熟。
59、但這并不困難。
60、這里不妨提供一些記憶它的竅訣。
61、第一,這八句中,事實上是兩組。
62、開頭的四句,自成一組;后邊四句,只是重復(fù)一次吧了,所以,只要記四句便夠了。
63、第二,每一組起句如果是“平”起的話,第四句也一定是用“平”頭來收。
64、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平起”“平收”。
65、第三,每一組如果是“平起平收”的話,二、三兩句,一定是仄聲開始的。
66、第四,正常的平仄定式,每組除第三句,其余三句最末一字一定是平聲。
67、(但是,上列一式,卻有變體。
68、因為第一句如不押韻,可以用“平平平仄仄”來起的,那么,這就恰恰是每四句成為一組了。
69、上列的一種,是用平聲起頭的格式;但另有一種是用仄起的,其定式如下。
70、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7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72、上式如果句首不押韻,也可用“仄仄平平仄”來開始的。
73、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只有這兩種,加上首句的變化,成為四式。
74、但是,當(dāng)你熟讀了第一種之后,知道第二種是變式,也就迎刃而解了。
75、因為念起來,都市差不多的。
76、至于這些平仄,怎樣和詩句配合呢?現(xiàn)在舉一個例子來參看一下。
77、這是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78、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7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80、為了方便討論,我們不妨把這首詩所用的平仄格式再抄一次,看看它是否完全依照這平仄的格式,便是我們前面所談的第一種: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1、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2、這首詩的平仄,當(dāng)然是合乎這個格律的。
83、但如果你逐個字地來對一對,不難會發(fā)覺第三、第七和第八這三句,有些和格律不符。
84、例如第三句的“一”字,應(yīng)為平聲,現(xiàn)在卻是仄聲,整句就要變成“仄仄仄平仄”;第七句的“揮”字和“茲”字也不合,應(yīng)仄而平,應(yīng)平而仄,變成了“平仄仄平仄”;最后一句的“班”字也不對,應(yīng)仄而平,成為“平平平仄平”了。
85、這些不符平仄之處,是不是詩人不小心,下筆有誤呢?抑或是在遣詞用字時,找不到更適宜的,因此就將就一下算數(shù)呢?不。
86、要知道,律詩也好,絕句也好,在談平仄的時候,是有這么一條規(guī)律的,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87、”這句話的實際意思是:每句凡第一、三、五這幾個字,即使跟原有的平仄格式不對也不算錯;但第二、四、六,卻一定要嚴(yán)守格律,不能弄得應(yīng)平而仄,或應(yīng)仄而平的。
88、這首詩因為是五言,所以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89、”試看看全詩那三句不協(xié)平仄的字,不是在每句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么?前面所舉出的李白那首《送友人》,第一句“青山橫北郭”,跟以后的句子是不押韻的。
90、這種句式,在談平仄的開始時,我們已經(jīng)提到過了。
91、現(xiàn)在,再舉一首,是由第一句開始便押韻的,這是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9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93、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94、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95、這詩押的是庚韻,跟李白那首《送友人》一樣。
96、可是由第一句起,便開始押韻了,這因為它采用的是這一平仄格式: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97、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98、如果要溫習(xí)一下這些平仄格式,拿這和上面所舉出的例子來參照對看,杜甫這首五言律詩,只有第三和第七句的起首一字外,全詩的平仄,都是絕對依照規(guī)格的。
99、至于第三、七句起首這個字,當(dāng)然是運(yùn)用“一、三、五不論”這個原則了。
100、人們說,杜詩格律嚴(yán)謹(jǐn),這不僅指他的筆法、意境而言,并且和他的格律有關(guān)的。
101、試看,這首詩的對仗是多么工整,而平仄又多么謹(jǐn)守不易,所以,讀來聲調(diào)鏗鏘,不同凡響。
102、要學(xué)好平仄,這里不妨再提供一個竅訣:多選幾首平仄和原格律一字不易的好詩,熟讀到能夠背誦,以后寫詩時,便在心里有一個范本,不怕有錯;也不必老念著“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這一套了。
103、有些舊詩的范本如《唐詩三百首》,在每一首詩的文字旁邊,都標(biāo)點(diǎn)有平仄符號的,那是平聲用圈(o);仄聲用點(diǎn)(.)。
104、找一本這樣的范本來看看,這對于初研平仄的人,是很有幫助的七言律詩的平仄七言律詩,跟五言律詩,都是在唐代時,才大未流行的。
105、而且,七言在后來,樹林上還比五言為多。
106、在唐代以前,五言詩已大為普遍,而七言的古詩也甚少。
107、這可見事物是由無到有,以及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108、說到七言律詩的聲調(diào)、平仄,大致和五言律詩差不多。
109、前人說,五言出于四言,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說,七言出于五言。
110、試看只要在五言律句的每句上面加上兩個字,便成為七言了。
111、舉個例子,比如五言是“仄仄仄平平”,若加二字,便成“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是“平平平仄仄”,若加二字,即成“仄仄平平仄仄仄”。
112、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公式,凡是平聲開始的句子,加上兩個;反之,仄聲開始的卻加兩個平聲。
113、現(xiàn)在將七言律詩的兩種平仄公式,分舉如下。
114、平起定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15、拿這定式和五言的參照一下,不是很明顯地表示出,它是由五言發(fā)展而來的嗎?它一樣遵守著“平起平收”的規(guī)律。
116、此外,這一式如首句不押韻,同樣可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
117、現(xiàn)在再拿兩首唐人的七律來作實例參看。
118、這是劉長卿的《長沙過賈宜宅》。
119、平仄如上面的定式,首句開始押韻: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120、秋草獨(dú)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121、漢文有道思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再看元稹的《空悲懷》。
122、平仄雖用的是上面的定式,但首句不押韻,所以,第一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123、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124、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125、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fù)營齋。
126、七言律詩,除了上面所舉出的一種“平起平收”的定式之外,一如五言律詩一樣,也有另一種“仄起平收”的定式。
127、這里且把它抄下來。
128、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29、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30、如果用這一式,首句不押韻的話,應(yīng)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
131、現(xiàn)在也舉兩首唐詩作實例,不妨以此來比對一下。
132、這是杜甫的《蜀相》,平仄就是用上面的定式,并且一開始押韻: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133、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13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
135、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他另一首也是詠嘆諸葛孔明的《詠懷古跡》,雖用同樣的平仄,首句以“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句一般是不算協(xié)韻的。
136、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137、三分割據(jù)紆籌策,萬古云霄一羽毛。
138、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139、運(yùn)移漢祚終難復(fù),志決身殲軍務(wù)勞!上面所舉的各實例,如果你小心核對,發(fā)覺其中個別的字,若有不合平仄之處,那也不能算錯的;因為你別忘記我們曾提到過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guī)律。
140、關(guān)于律詩的平仄,五言的也好,七言的也好,到此可以告一個段落。
141、但是,這只是一般的規(guī)律和方式,此外,還有許多特殊和值得一談之處。
142、以后,我們談過了絕句之后,還要回過頭來,再一一作更詳細(xì)的談?wù)摵椭赋龅摹?/p>
143、相同字、下三連、孤平什么又叫做相同字、下三連、孤平呢?相同字,這比較易于解釋。
144、比如《黃鶴樓》中開頭那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 ”每句都有一個“黃鶴”重復(fù),這不是相同字嗎?在古詩中,以相同的字,相同的詞,甚至相同的句來表現(xiàn),并不出奇。
145、那不特不算不妥;而且,詩人還王往往要讓某些字或詞,在詩中重復(fù)幾次,以求取得明確的意思,或者加強(qiáng)其氣勢哩!翻開最古的詩集《詩經(jīng)》,便可以看到這樣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146、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147、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148、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149、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150、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151、《詩經(jīng)》如此,其他的民歌也如此。
152、我們可以再看兩首:《滄浪之水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采蓮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漁戲蓮葉東,漁戲蓮葉西,漁戲蓮葉南,漁戲蓮葉北!但這種寫法,在唐以后的近體詩中,已經(jīng)沒有;就是盛唐詩人所寫的古時,也沒有這類句法和大量重復(fù)的字、詞、句了。
153、在古時中,可以大量運(yùn)用的字、詞、句,而在律詩、絕句中,卻引為禁忌,這不單是詩風(fēng)的問題,主要是古人用語簡單,而古詩大半又是源于民歌民謠,口語化得多。
154、近體詩已成為文人筆下的文藝作品,自然是要字斟句酌了。
155、也許有人說,除了《黃鶴樓》一詩外,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不是一開始也有相同字嗎?它開頭的兩句便是:“鳳凰臺上鳳凰游,風(fēng)去臺空江自流”,一句中便有兩個“鳳凰”,這豈非比之《黃鶴樓》更為甚?但要知道李白此作,是刻意模仿《黃鶴樓》,而且要與它爭勝的。
156、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
157、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58、除此之外,在唐以后的律、絕詩中,實在是很難找到了。
159、尤其是協(xié)韻(即押韻腳)的字,更不能相同;因為一旦相同,讀來便不夠鏗鏘了。
160、我們已經(jīng)談過,律、絕雖受一定的平仄格律限制,但是,一般仍有一個通融的規(guī)律,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161、”意即單數(shù)的字,無論在七言、五言中,都可以變通,不必一定嚴(yán)守平仄,但雙數(shù)的字則否。
162、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這在寫詩時,詩句的平仄可以變?yōu)椤柏破狡截曝破狡健币残械摹?/p>
163、這樣的句子很多。
164、然而,可不可以一下子變?yōu)椤柏破狡截破狡狡健蹦??這詩把一、三、五三個字的平仄都變了。
165、但那卻是不許可的;因為這句最后三個字,卻一連用平聲,讀來極不順口。
166、不過,《黃鶴樓》的第四句:“白云千載空悠悠”正是如此。
167、那是例外的例外。
168、應(yīng)該知道:無論是平聲也好,仄聲也好,都不可以在句末一連三個出現(xiàn)的。
169、只要多讀一下前人的詩,便知道了。
170、至于說到孤平,那就是在每一句中,單獨(dú)一個平聲字被夾在句子里,如:“仄平仄仄仄平平”,這也是不行的。
171、但《黃鶴樓》卻有這種句子,所以又是特別的例外。
172、以前,我們談律詩、絕句的格式時,曾經(jīng)指出過一些記憶那些平仄的竅訣。
173、如果更具體地來說,這就是前人們在做詩時所常提到的“黏”“對”法。
174、什么叫做“黏”和“對”呢?先舉一個平仄的格式(仄起定式)為例:仄仄(起)仄平平,平平(對)仄仄平,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75、仄仄(黏)平平仄,平平(對)仄仄平,平平(黏)平仄仄,仄仄(對)仄平平。
176、細(xì)看上述的平仄格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有兩個規(guī)則,即“對”和“黏”。
177、所謂“對”,就是由第二句起,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和上句的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
178、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起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接著的第二句第二個字,便要用平聲來和它“對”了。
179、同樣,同一格式的起句第四個字是平聲,那么第二句的第四個字,便要用仄聲來對。
180、所謂“黏”呢?那是每句的第二、四個字(如系七言,第六字也照此規(guī)律),必須與上句的平仄黏連相同。
181、比如,現(xiàn)在這個格式的第二句第二字是平聲,那么,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須是平聲。
182、四、六等字類推。
183、如果應(yīng)黏反對,或應(yīng)對反黏呢?換言之,應(yīng)仄而用平,應(yīng)平而用仄呢?這就叫做“拗”了。
184、為什么“黏”“對”之法,只以二、四、六字為標(biāo)準(zhǔn)呢?這誠如我們以前談過,一、三、五等字,是可以通融變化的。
185、“失黏”和“失對”我們既然明白了什么叫做“黏”,什么叫做“對”,這不特在做起律詩和絕句來,不會出現(xiàn)拗聲,違反平仄格律;而且,在記憶這些平仄的格律的時候,也容易得多。
186、為什么呢?記憶的竅訣是這樣的:當(dāng)念出第一句,即起句的平仄之后,第二句便立刻用“對”,而第三句用“黏”,第四句又用“對”。
187、這樣一“對”一“黏”相間,無論是八句的律詩也好,四句的絕句也好,只要記住每句的二、四、六字,都要符合“對”和“黏”的方法,平仄自然不會錯了。
188、在近體詩中,律詩和絕句,都必須遵守這“對”、“黏”的平仄規(guī)律。
189、否則,違反法則,便叫“失對”和“失黏”(“失黏”也有人叫做“失嚴(yán)”)。
190、特別在做律詩的時候,這規(guī)律猶應(yīng)嚴(yán)格遵守。
191、不過,唐代詩人作品中,也偶有“失對”的。
192、至于“失黏”的更多。
193、 這里舉一個“失黏”的例子:渭城曲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jìn)一杯酒 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這首詩,按格律,既然起句第二字是平聲,第二句第二字用仄聲來“對”,這沒有錯;但第三句第二字就該用仄聲來“黏”了,可是這里卻用了平聲,連第四句也隨之錯了。
194、整首詩只有“對”,而沒有“黏”,故叫“失黏”。
195、這種錯失,在古人也許是有意的,但新學(xué)者做詩時,是最常犯的。
196、所以要特別留意,不要拿古人的例外的作品,為自己辯護(hù)。
197、近體詩的“拗救”我們已經(jīng)談過,在近體詩中,對于平仄的運(yùn)用,是有一定格式的。
198、如果應(yīng)平而仄,或應(yīng)仄而平,謂之“拗”。
199、本來,既有“一三五不論”的例,那么,凡在“不論”的情況下,拗了也可以不去管它。
200、但有些作者,為了聲調(diào)悅耳起見(因為句中的平仄一旦有拗,讀來便不順口。
201、詩歌的起源和音樂有絕大關(guān)系,所有的平仄格式,都是具有音樂性的),既在一三五之處拗了,便索性在對句的一三五處再拗一下,這就叫做“拗救”。
202、拗救之法,至少有如下數(shù)種。
203、先看第一種。
204、比如,七言出句(即起句)第一字,該仄而用平;則對句(接著的一句)第一字該平反而用仄:閑遣青琴飛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閑”字應(yīng)仄而平;因此“自”字應(yīng)平反而用仄。
205、這種“救”法,叫對句相救。
206、再看第二種。
207、比如,第三字應(yīng)仄而拗為平;那么,本句的第一字便將該平而拗為仄了。
208、如不救,就會出現(xiàn)三個平聲,讀來不悅耳,試看:夕陽城外角偏愁,原為“平平仄仄仄平平”;現(xiàn)改為“仄平平仄仄平平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
209、原為“平平仄仄平平仄”;現(xiàn)改為“仄平平仄平平仄”。
210、至于五言出句第三字或七言出句第五字拗了,就常用對句相救。
211、如:落日鳥邊下;秋原人外閑。
212、上句“仄仄平平仄”,現(xiàn)改為“仄仄仄平仄”;下句“平平仄仄平”,現(xiàn)改為“平平平仄平”。
213、雨中草色綠勘染;江上桃花紅欲燃。
214、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現(xiàn)改為“仄平仄仄仄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改為“平仄平平平仄平”。
215、上次,我們所談道的近體詩“拗救”法,那些已談過的例子,一般是可救可不救的;因為在整個句子中,只有一個字拗了的時候,而且是在一三五之列,即使不救,那影響也不大,這不算違格律。
216、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之下,如果拗了一個字,那怕它是在一三五之列,也必須救。
217、那救法,一為本句自救,例如:欲歸翻旅愁,本為“平平仄仄平”,現(xiàn)改為“仄平平仄平”。
218、酌酒與君君自寬,本為“仄仄平平仄仄平”,現(xiàn)改為“仄仄仄平平仄平”。
219、為什么這兩句必須用本句自救呢?這道理如下:我們試看第一例,如把它寫作“欲歸泛旅愁”,那會怎么樣呢?照格律而言,雖是沒有問題的;但讀來不特不順口,而且平仄就變成“仄平仄仄平”,這正犯了近體詩的一大忌--孤平。
220、至于第二例,情形也一樣。
221、第三個字的平仄拗了(平聲拗為仄聲),如不在第五字也拗一拗來相救的話,其結(jié)果也是犯孤平。
222、由此可知,在近體詩的格律中,雖有“一三五不論”的變通辦法,但也不可以握著這個死教條,一成不變,那還要看這一句式是否適宜運(yùn)用。
223、平仄與詩作讀舊詩中的近體詩,如果我們只是注意它們的平仄,那么,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有許多作品,往往是出乎我們意表地不盡合乎格律的。
224、尤其是唐詩,這種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
225、前面,我們已經(jīng)談過其中甚為著名的那首《黃鶴樓》了。
226、但是,就在一般初學(xué)者常讀的《唐詩三百首》中,《黃鶴樓》并不算得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哩。
227、這里隨手就可以舉出一系列這類的例子來:鹿柴 王維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明月來相照春曉 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 花落知多少秋夜寄邱員外 韋應(yīng)物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應(yīng)未眠新嫁娘詞 王建三日入廚下 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 先遣小姑嘗江雪 柳宗元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簔笠翁 獨(dú)釣寒江雪嚴(yán)格地說,這些詩都是在第二、三句“失黏”或“失對”的拗體,在七言中也有同樣的例子。
228、由此可見,格律也者,并非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我們談舊詩的平仄,也應(yīng)到此為止了。
229、正是:平仄對黏 到此方跨一步律詩絕句 勸君莫廢半途參考文獻(xiàn):新聲詩社。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biāo)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