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莊子徐無鬼原文及翻譯節(jié)選,莊子徐無鬼原文及翻譯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翻譯:黃帝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方明駕馭馬車,昌宇做陪乘,張若、謵朋在馬前導(dǎo)引,昆閽、滑稽在車后跟隨;來到襄城的曠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沒有什么人可以問路。
2、正巧遇上一位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說:“你知道具茨山嗎?”少年回答:“是的。
3、”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嗎?”少年回答:“是的。
4、”黃帝說:“真是奇怪啊,這位少年!不僅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5、請問怎樣治理天下。
6、”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又何須多事呢!我幼小時獨自在天地四方內(nèi)游玩,碰巧生了頭眼眩暈的病。
7、有位長者教導(dǎo)我說:‘你還是乘坐太陽車去襄城的曠野里游玩。
8、’如今我的病已經(jīng)有了好轉(zhuǎn),我又將到天地四方之外去游玩。
9、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我又何須去多事??!”黃帝說:“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
10、雖然如此,我還是要向你請教怎樣治理天下。
11、”少年聽了拒絕回答。
12、黃帝又問。
13、少年說:“治理天下,跟牧馬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過分、任其自然罷了!”黃帝聽了叩頭至地行了大禮,稱他為天師而離去。
14、才智聰穎的人沒有思慮上的變易與轉(zhuǎn)換便不會感到快樂,善于辯論的人沒有談?wù)f的話題與機會就不會感到快樂,喜于明察的人沒有對別人的冒犯與責(zé)問就不會感到快樂,這都是因為受到了外物的拘限與束縛。
15、原文: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囗(左“言”右“習(xí)”)朋前馬,昆閽、滑稽后車。
16、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無所問涂。
17、適遇牧馬童子,問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18、”“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19、”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20、請問為天下。
21、”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內(nèi),予適有瞀病。
22、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于襄城之野。
23、’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fù)游于六合之外。
24、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
25、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
26、”小童辭。
27、黃帝又問。
28、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
29、擴展資料:“徐無鬼”是開篇的人名,以人名作為篇名。
30、全篇大體可分為十四個部分。
31、第一部分至“莫以真人之言謦吾君之側(cè)乎”,寫徐無鬼拜見魏武侯,用相馬之術(shù)引發(fā)魏武侯的喜悅,借此譏諷詩、書、禮、樂的無用。
32、第二部分至“君將惡乎用夫偃兵哉”,繼續(xù)寫徐無鬼跟魏武侯的對話,指出當世國君的作法實質(zhì)上是在害民,只有“應(yīng)天地之情”,才真正是“社稷之?!?。
33、第三部分至“稱天師而退”,寫黃帝出游于襄城之野,特向牧馬小童問路,喻指為政者的迷亂。
34、第四部分至“終身不反悲夫”,批評事事“皆囿于物”的人。
35、第五部分至“未始離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寫莊子和惠子的對話,指出天下并沒有共同認可的是非標準,從而批評了各家“各是其所是”的態(tài)度。
36、第六部分至“吾無與言之矣”,寫莊子對惠子的懷念。
37、第七部分至“則隰朋可”,寫管仲和桓公的對話,借推薦隰朋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
38、第八部分告誡人們不應(yīng)有所自恃。
39、第九部分至“其后而日遠矣”,寫南伯子綦對世人迷誤的哀嘆。
40、第十部分至“大人之誠”,提出“無求,無失,無棄”和“不以物易己”的觀點,強調(diào)不用言語、返歸無為的功效。
41、第十一部分至“然身食肉而終”,表述子綦游于天地不跟外物相違逆的生活旨趣。
42、第十二部分至“夫唯外乎賢者知之矣”,批判唐堯,指斥仁義是貪婪者的工具。
43、第十三部分至“于羊棄意”,批判三種不同的心態(tài),提倡“無所甚親”、“無所甚疏”的態(tài)度。
44、余下為第十四部分,為雜論,主要是闡明順任自適的思想。
45、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莊子·雜篇·徐無鬼。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