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諸葛亮出師表秒懂百科,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及翻譯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出師表》分為《前出師表》、《后出師表》。
2、《前出師表》出處:三國時期.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原文: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3、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4、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5、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6、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7、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8、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9、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10、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11、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12、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1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14、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15、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6、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17、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fù)漢室,還于舊都。
18、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19、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20、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fù)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21、若無興德之言,則責(zé)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22、臣不勝受恩感激。
23、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24、譯文:先帝開創(chuàng)的大業(yè)未完成一半?yún)s中途去世了。
25、現(xiàn)在天下分為三國,益州地區(qū)民力匱乏,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時期啊。
26、不過宮廷里侍從護衛(wèi)的官員不懈怠,戰(zhàn)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們奮不顧身,大概是他們追念先帝對他們的特別的知遇之恩(作戰(zhàn)的原因),想要報答在陛下您身上。
27、(陛下)你實在應(yīng)該擴大圣明的聽聞,來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有遠大志向的人的志氣,不應(yīng)當隨便看輕自己,說不恰當?shù)脑?,以致于堵塞人們忠心地進行規(guī)勸的言路。
28、?皇宮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yīng)該有所不同。
29、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應(yīng)當交給主管的官,判定他們受罰或者受賞,來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而不應(yīng)當有偏袒和私心,使宮內(nèi)和朝廷獎罰方法不同。
30、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他們的志向和心思忠誠無二,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輔佐陛下。
31、我認為(所有的)宮中的事情,無論事情大小,都拿來跟他們商量,這樣以后再去實施,一定能夠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可以獲得很多的好處。
32、將軍向?qū)櫍愿窈推沸猩屏脊?,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贊說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評議舉薦他做中部督。
33、我認為軍隊中的事情,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jié)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們的位置。
34、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之所以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之所以衰敗的原因。
35、先帝在世的時候,每逢跟我談?wù)撨@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桓、靈二帝的做法感到嘆息痛心遺憾的。
36、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人都是忠貞誠實、能夠以死報國的忠臣,希望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么漢朝的興隆就指日可待了。
37、我本來是平民,在南陽務(wù)農(nóng)親耕,在亂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諸侯之中出名。
38、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廬拜訪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緒激動,就答應(yīng)為先帝奔走效勞。
39、后來遇到兵敗,在兵敗的時候接受任務(wù),在危機患難之間奉行使命,那時以來已經(jīng)有二十一年了。
40、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
41、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xiàn),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
42、現(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員裝備已經(jīng)充足,應(yīng)當激勵、率領(lǐng)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fù)漢朝的基業(yè),回到舊日的國都。
43、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zé)本分。
44、至于處理事務(wù),斟酌情理,有所興革,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誠的建議,那就是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責(zé)任了。
45、希望陛下能夠把討伐曹魏,興復(fù)漢室的任務(wù)托付給我,如果沒有成功,就懲治我的罪過,(從而)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46、如果沒有振興圣德的建議,就責(zé)罰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來揭示他們的過失;陛下也應(yīng)自行謀劃,征求、詢問治國的好道理,采納正確的言論,深切追念先帝臨終留下的教誨。
47、我感激不盡。
48、今天(我)將要告別陛下遠行了,面對這份奏表禁不住熱淚縱橫,也不知說了些什么。
49、2、《后出師表》出處:載于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原文: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50、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
51、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
52、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53、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54、思惟北征。
55、宜先入南。
56、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57、今賊適疲于西,又務(wù)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58、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
59、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60、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61、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然后偽定一時耳。
62、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63、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64、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
65、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fù)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66、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
67、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68、夫難平者,事也。
69、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
70、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71、然后吳更違盟,關(guān)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
72、凡事如是,難可逆見。
73、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74、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75、譯文: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不能并存,帝王之業(yè)不能茍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討伐曹魏。
76、以先帝那樣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來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討敵人,是能力微弱而敵人強大的。
77、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yè)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點也不猶疑。
78、臣下接受任命的時候,睡不安穩(wěn),食無滋味。
79、想到要去北伐,應(yīng)該先南征。
80、所以五月里渡過瀘水,深入不毛之地,兩天才能吃上一餐;臣下不是不愛惜自己呵,而是看到帝王之業(yè)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zhí)行先帝的遺愿,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
81、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于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yīng)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fā)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現(xiàn)在謹將這些事陳述如下: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jīng)歷艱險,身受創(chuàng)傷,遭遇危難然后才得安定。
82、現(xiàn)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zhàn)略來取勝,安安穩(wěn)穩(wěn)地平定天下,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83、劉繇、王朗,各自占據(jù)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圣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于并吞了江東,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84、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guān),然后才得僭稱國號于一時。
85、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86、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
87、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88、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周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lǐng)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余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余人。
89、這些都是幾十年內(nèi)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么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90、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zhàn)爭不可能停息;戰(zhàn)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
91、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92、最難于判斷的,是戰(zhàn)事。
93、當初先帝兵敗于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jīng)平定了。
94、但是,后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
95、看來復(fù)興漢室的大業(yè)快要成功了。
96、但是,后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guān)羽戰(zhàn)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
97、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yù)料。
98、臣下只有竭盡全力,到死方休罷了。
99、至于伐魏興漢究竟是成功是失敗,是順利還是困難,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預(yù)見的。
100、二、諸葛亮生平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發(fā)明家。
101、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后,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
102、 后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lián)孫抗曹,于赤壁之戰(zhàn)大敗曹軍。
103、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104、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105、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106、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107、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lǐng)益州牧。
108、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lián)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guān)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zhàn)備。
109、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110、終因積勞成疾,于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陜西寶雞岐山境內(nèi)),享年54歲。
111、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
112、東晉政權(quán)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113、擴展資料:《出師表》賞析《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fù)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表現(xiàn)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114、上半部分,分析當時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勢,闡述開張圣聽、內(nèi)外同法、親信賢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勵精圖治,迅速改變龜縮于西南一隅的被動局面;下半部分,回顧自己的一生經(jīng)歷,緬懷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務(wù)求成功的雄心壯志。
115、由于此文是奏章,內(nèi)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
116、由于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yè),因而文中兼敘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jīng)過。
117、又由于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著殷切期望之情。
118、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
119、具體地說,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動之以情。
120、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敘事和抒情。
121、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122、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zhì)樸,表現(xiàn)懇切忠貞的感情。
123、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
124、“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后主著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fù)漢室”的大業(yè)。
125、全文既不借助于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
126、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
127、”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xiàn)手法。
128、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zhì)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統(tǒng)一的。
129、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百度百科-出師表(諸葛亮作品)百度百科-后出師表(后出師表)。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