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什么是相聲什么是小品有什么區(qū)別,什么是相聲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
2、我認為戰(zhàn)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
3、厥后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
4、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
5、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于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
6、現在舞臺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后者較易,前者較難。
7、 相聲藝術,北京盛行較早,最初是設一步帳,一人坐于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
8、后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一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tǒng)的聲音。
9、這叫做“暗相聲”。
10、像當時一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
11、《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一人在走動,接著打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
12、聽眾捧腹大笑。
13、再后,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長桌,一人立于桌后,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yè)的叫賣聲。
14、這就叫做“明相聲”。
15、 據我所知,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
16、他八十多歲時,我才十來歲,猶及得見。
17、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
18、后來因為照清朝規(guī)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
19、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
20、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規(guī)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
21、我本人趕上過光緒、西太后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
22、百日后,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
23、這么一來唱戲的就失業(yè)了。
24、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
25、等到大家聚攏之后,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
26、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
27、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面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
28、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
29、以后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
30、于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
31、國孝后,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
32、以后又帶徒弟,即創(chuàng)出了這一行。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