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甘家大院房價,甘家大院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南京民俗博物館(甘家大院、甘熙故居)即將復建歷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津逮樓。
2、昨日,應南京圖書館讀者服務部的邀請,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調研員、副研究員尹曉華女士走進南圖做題為《走進南京古民居》的專題講座,并向外界透露了甘熙故居二期工程的計劃。
3、 據(jù)悉,津逮樓是清代甘家建造的一座藏書樓。
4、甘家人仿造天一閣式樣,在大板巷蓋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坐南朝北的藏書樓,起名“津逮樓”,樓為全木質,是歷史上南京最大的私人藏書樓。
5、 津逮樓最初的主人為甘福,甘福去世后,津逮樓藏書皆傳于甘熙,甘熙也是嗜書之人,還搜羅大量金石彝鼎。
6、當時“津逮樓”所藏書籍、字畫、金石彝鼎經(jīng)甘國棟、甘福、甘熙祖孫三代的搜購,已相當可觀。
7、遺憾的是,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津逮樓與后花園毀于兵火,津逮樓只存在了21年,大量的藏書化為灰燼,樓中所藏宋元舊刻及外世難得復本的秘笈自此銷聲匿跡。
8、 尹曉華說,民俗博物館初步打算在復建后的津逮樓設立展示甘家歷史的主題展覽,津逮樓雖毀于兵焚,但甘氏其他各室仍有不少藏書和各類線裝書,連同甘氏自刻木版與刻有“津逮樓藏書”字樣的柏木書框,全部捐贈給南京龍蟠里國學圖書館(即今南京圖書館古籍部)。
9、尹曉華透露,目前,民俗博物館已經(jīng)在與有關部門接洽,希望能在藏書樓建成后從南圖古籍部取回一部分古籍作為陳列 尹曉華透露,甘家大院二期工程還將一并修繕甘熙中進士后在大板巷42號的一處宅院,同時,甘家大院后花園也將首次復原。
10、 大院為何以甘熙命名 甘家歷史上名人輩出,戰(zhàn)國時秦丞相甘茂,秦上卿甘羅,三國時東吳折沖將軍甘寧,晉時于湖敬侯甘卓均為甘家先祖。
11、而名聞南北的拳術家甘鳳池、“孝義先生”甘福的名字等也是如雷貫耳,為何單單以“甘熙故居”對外宣傳呢? 尹曉華解釋說,“甘熙是保護南京風貌的功臣”。
12、據(jù)她考證,清道光中期,南京發(fā)生水患,很多人都認為應該開后湖(即玄武湖)通長江,甘熙堅持不可這樣,他經(jīng)多方勘察、考證,認為如果通江,后果將不堪設想,他還特地撰寫了《后湖水利考》來制止這件事。
13、 “甘熙不僅是晚清南京著名藏書家,還精通歷史地理。
14、他在《白下瑣言》中破解了南京很多歷史遺案,比如南唐故宮西護龍河的位置在張府園裕民坊一帶,正與今人建張府園小區(qū)時的發(fā)現(xiàn)相吻合;是他考證出三山、聚寶、通濟三城門始建于楊吳,明初在舊址重建;如考證烏衣巷舊址在今剪子巷,謝公墩原址不在王安石半山園……” “我們以‘甘熙’為甘氏家族故宅命名是經(jīng)過慎重考慮的,他在歷史上,特別是對南京歷史文化的貢獻是無可替代的。
15、”尹曉華在講座中反復強調。
16、 “九十九戶半”的巧合 尹曉華還結合幾年來甘熙故居的修復,向聽眾披露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 南捕廳19號第一進廳堂的采光就很玄妙,南京大學天文系曾來這里實地測量。
17、每年的冬至日,廳堂里的每個角落都灑滿陽光,沒有一絲寒意;而到了夏至日,陽光正好被屋檐完全擋住,人在里面感覺很涼爽,這樣的變化絕對不是巧合,古人的智慧把自然與建筑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了。
18、現(xiàn)在的居民住宅完全依靠耗費能源來維持居住的舒適,這與古人相比其實是倒退。
19、 還有一些有意思的話題,很難解釋得通。
20、比如修繕甘熙故居的時候工程隊技術人員驚奇地告訴博物館專家,南捕廳地勢低洼,但在施工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地下十分干燥。
21、通過走訪老居民,工作人員了解到,歷史上甘熙故居從未澇過,這很難用一般常識解釋得通。
22、 巧合的是,甘熙故居號稱“九十九間半”,而修繕故居遷出的住戶也是“九十九戶半”,這半戶是怎么來的?一戶居民遷出后兒子有了住處,而老母親卻無處安身,只好搬回故居了,恰好成全了“九十九間半”這個稱謂。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