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的故事,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還不知道,今天小六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一、桂陵之戰(zhàn) 戰(zhàn)國中期,齊、魏、燕、趙、韓、楚、秦七雄并立,征戰(zhàn)頻繁。
2、公元前354年, 魏國派大將龐涓率8萬精兵進攻趙國,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趙國苦戰(zhàn)了一年,眼看就要撐不住了,急忙向盟國齊國求救。
3、齊威王正欲向外擴張,于是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兵8萬去救趙國。
4、 田忌采納了孫臏“圍魏救趙”的戰(zhàn)法,揮師直逼魏國軍事重鎮(zhèn)平陵(今山東定陶)。
5、齊軍攻打平陵的行動并不堅決,龐涓也不急于回救,繼續(xù)竭盡全力攻克邯鄲。
6、直到魏軍已占領邯鄲,損兵折將急需休整時,孫臏才建議齊軍揮師直搗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萬火急命令龐涓統(tǒng)兵回救。
7、龐涓接令后,不得不放棄邯鄲,拋棄輜重,晝夜兼程回師。
8、孫臏判斷魏軍回師必經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立即率齊軍主力北上,在桂陵設下埋伏。
9、當魏軍經長途跋涉行至桂陵時,以逸待勞的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龐涓只身逃回魏國。
10、 桂陵之戰(zhàn)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zhàn),孫臏在此戰(zhàn)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chuàng)造了“圍魏救趙”戰(zhàn)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
11、 二、馬陵之戰(zhàn)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zhàn)損失,發(fā)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
12、韓國不是魏國對手,只得遣使向齊國求救。
13、齊威王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
14、但鑒于戰(zhàn)事初起,過早出兵對齊不利。
15、在征求孫臏意見后,決定再次坐山觀虎斗,待魏韓火拼一番后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
16、直到韓軍五戰(zhàn)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fā)兵相救。
17、 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zhàn)法,率軍直趨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18、 魏國不愿重蹈覆徹,于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zhàn)。
19、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并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
20、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zhàn),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的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
21、乃避戰(zhàn)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
22、再出其不意的攻擊,設伏聚殲魏軍,并獲得主將田忌采納; 太子申本有退兵之意,龐涓不聽。
23、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后,立即佯裝戰(zhàn)敗后撤。
24、并以“減灶”之策誘敵,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
25、龐涓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
26、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兼程追擊。
27、 齊軍退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樹木茂密,道狹地險。
28、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于日落后追至,即引軍埋伏。
29、而且,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
30、孫臏以1萬名弓兵埋伏于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里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fā),并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于其上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的字樣。
31、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于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
32、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并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
33、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弩俱發(fā),魏軍大敗。
34、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憤愧自殺。
35、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36、 馬陵之戰(zhàn)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zhàn)例。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